生命如歌笔为旗

【读书者说】

作者:王泉根(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如果说文学是时代的镜子,小说是时代的缩影,那么如何将变革时代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融入儿童文学,让少年儿童感受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的巨大社会变革和深刻的历史变迁,从中汲取精神成长的力量,这对儿童文学作家而言既是一种历史责任,也是一个艺术考验。在这方面,著名作家徐鲁深入生活一线,精心雕琢的《追寻》作了有益的探索,淬炼出难得的小说精品。

《追寻》写的是一条白鳍豚与一个科研团队之间的故事,是一部穿越时代大势、执着寻梦的现实主义小说。这个梦是诗意的,但却是艰辛的。坚守长江水生物科学研究的伍老、徐佩芳和刘俊等三代科学家,为了寻找、保护比大熊猫还珍稀的淡水鲸类动物白鳍豚,在千里长江和浩瀚的洞庭湖上,如同大海捞针,苦苦寻觅白鳍豚的踪影。年轻的科学家们在江边湖堤的野外科考站与风雨、星月相伴,与孤独、艰苦相守,徐教授还经历了痛失爱子的惨剧,为的就是一睹白鳍豚的“芳容”。多少年的等待,他们终于在狂风暴雨之夜,迎来了百年难遇的雄性白鳍豚“淇淇”。这头绝对的“水中国宝”,可是世界上唯一一头即将开始人工饲养的白鳍豚!从此是23年的饲养、观察、治疗、呵护,精心之至,难以想象,而他们却从青丝熬成了白头!正是因为有了“淇淇”这个活标本,中国不仅在白鳍豚和江豚的保护生物学、行为生物学、血液生物学、生物声学等学科里,都取得了真实的数据与扎实的成果,同时也使一代年轻的水生物科学家,借助“淇淇”的生命存在而成长起来。这是科学探索的力量,科学求真的精神。

然而,这样的水生物科学研究,在特定时期与特定环境下却是一种伴随着欲说还休的无奈与艰难。水生物科学家寻找白鳍豚越来越难,当他们好不容易为“淇淇”找到可以配对的雌性白鳍豚“珍珍”时,白鳍豚赖以生存的长江生态已是千疮百孔:“珍珍”的胃里“竟然积存了700克的锈铁片和玻璃碎屑”。作为诗人的徐鲁,其叙事笔调满含着忧伤、无奈甚至悲愤,这与他一贯的诗性化散文从容优雅风格是如此的格格不入,但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他的叙事风格的转换。唯其如此,才能见出这部小说力透纸背的呐喊与呼唤:救救白鳍豚,救救长江。因而《追寻》写的也是一条白鳍豚与一条大江的故事,是一部从头至尾呈现出物欲与坚守、克艰与奋进交织相伴的具有纪实风格的大自然题材生态小说。

从1980年发现“淇淇”到2002年“淇淇”离世,22年间,“淇淇”生存的长江与长江两岸以及整个中国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既有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变梦想为现实的时代风景,也有物欲横流、道德滑坡甚至黑恶伴生的另一面。于是《追寻》提出了扎眼而深刻的拷问:那些如同排成“蚁阵”般盗采长江河沙的挖砂船,那些用滚钩、锚钩、电网、土炸弹等滥杀滥捕长江鱼类的“迷魂阵”,还有那些直接将废水污垢排入江河湖泊的大大小小的化工厂、加工厂、造纸厂,利欲熏心者的道德底线在哪里?因而徐鲁笔下的《追寻》,实际上呈现出的是一种更本质的追寻:明大德,立大义,修补道德裂痕,凝聚民族精神。在修复生态创伤、重建长江与洞庭湖生态的进程中,在水生物科学家与“淇淇”相依相守的22年中,除了水生物科学研究,更生发了诸如生命教育、自然生态保护和修复、长江水域保护、洞庭湖和鄱阳湖水域保护等催人警醒的话题,唤起了众多志愿者的生态拯救与保护行动。小说的后几章,我们看到了洞庭湖“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工程的实施,看到了“让长江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的行动方案。正、反、合的大势结构,预示着一个民族生态道德与生态文明探索与建构的艰辛与必然选择,这是中华民族“天人合一”文化理念的当代诠释与艺术表达,透显出作家那一种文化担当的可贵气度。

但《追寻》毕竟是一部儿童文学,而不是关于水生物科学的纪实文学。作为具有深厚艺术功底与数十年从事儿童文学诗歌、散文、小说创作的徐鲁,从《追寻》的一开篇就植入了儿童视角、童年经验的艺术叙事。因而《追寻》又是一部从头至尾描写一个洞庭湖畔的孩子与一条白鳍豚和一条大江的故事,是一部充满童心童趣童真童话的儿童小说。作品中的孩子就是生活在洞庭湖畔的少年柳伢子,小说围绕柳伢子与爷爷老艄公罗老爹、乡村女教师王小月,以及离家出走打工终于又归来的柳伢子的妈妈玉娥等人的经历,铺设开了一幕幕时而令人心喜时而又令人心酸的当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图景。正是这些平凡普通的人们,对乡土的守望与依恋,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和追寻,与几代科学家毕生追寻“长江女神”白鳍豚的伟大梦想联系在一起,与新世纪的生态文明、明德培元的时代精神建设联系在一起。作家的艺术构思是颇费心机的,《追寻》自始至终以洞庭湖畔少年柳伢子——后来的青年罗春柳的成长为一条叙事线索,对应并水乳般交汇进另一条武汉水生物科研所科学家们的故事线索,塑造了一个善良真诚、是非分明而又乡野气息十足的少年艺术形象,让我们看到了完全不同于都市孩子的另一种生存环境与成长之路。“少年心事当拿云”,当柳伢子长大后从省师范学院毕业,重新回到洞庭湖边,成为一名乡村干部时,长江生态保护的蓝图正在徐徐铺展。徐鲁用诗的语言讴歌着春回洞庭,春回长江,让人们看到了蓝色长江的明天和希望,看到了“我们这一代人,仍然要在长江和洞庭湖边,继续我们的搜寻……”

一部优秀的小说,必然是倾注了作家真诚的生命体验与真实情感的小说。《追寻》是一部讴歌生命、以笔为旗的大写时代风景与探究生活真谛的小说,一部给少年儿童多方面精神启示与教益的小说,一部浸透着作家对长江、对祖国青山绿水生命热诚与情感的小说。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华诗词学会企业家工委会
京ICP备18058427号-1
投稿邮箱:zhonguoci@126.com 投稿审核时间:9:00-17:00
授权法律顾问单位:北京桂佳律师事务所
北京无戏天下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中国词网
中国词网

微信扫码关注

网站建设:蓝杉互动